
“簡歷上什么都有,結果上崗三個月,一堆問題。”
這是許多醫藥企業在引進研發、注冊、市場等高層后遇到的真實寫照。
在新藥研發加速、出海項目頻發的今天,醫藥高管的身價水漲船高,但真正“靠譜”的人,簡歷上看不出,HR也很難問出,只有靠獵頭精準識別和背調去“踩雷排雷”。
本文將揭示:醫藥高管招聘中常見的五大“隱形雷區”,以及獵頭如何通過系統性的“背調方法論”去發現、驗證和規避風險。
一、雷區1:過度包裝的項目經歷
很多候選人在履歷中寫著:
- “主導XX新藥獲NMPA臨床批件”
- “主導產品成功獲批上市”
-
“負責中美雙申報項目”
但背后可能是: - 只是參與了資料匯總
- 是協同配合并非主導
- 臨床中斷或換人
?? 背調要點:
- 明確其在項目各階段(申報、對話、答辯、注冊)的真實角色
- 問TA的直接上級/下屬:“某個具體CTD模塊是誰負責?是否承擔主要撰寫/答復?”
- 驗證其項目是否在其任期內真正“落地”或“推進”
二、雷區2:履歷頻繁跳動但原因含糊
在醫藥行業,項目失敗、融資斷裂等跳槽原因常見,但有些人年年換崗,卻“都說是組織調整”,很可能隱藏著:
- 團隊內斗或管理失控
- 技術路線判斷嚴重失誤
- 跨部門溝通失敗或被邊緣化
?? 背調要點:
- 了解其每次離職的具體原因和公司內部評價
- 與同一組織內不同層級人士(如橫向部門同事)交叉驗證
- 關注“非公開”版本——比如原公司同事的私下口碑
三、雷區3:虛高的領導力與帶團隊經驗
很多候選人號稱“帶過幾十人團隊”,但:
- 實為多個并行小組的行政管理者
- 或僅為虛職(如“專家+經理”雙頭制)
- 真正落地項目執行、資源協調是別人完成的
?? 背調要點:
- 明確其直接下屬人數、績效控制、晉升決策權
- 了解其如何解決團隊內部沖突和跨部門博弈
- 關注是否能“做事”而非只是“拍板”
四、雷區4:國際經驗或出海經歷“名存實無”
寫著“負責中美雙報”“熟悉FDA溝通”,但實際:
- 只是參與了某個FDA會議聽會
- 海外項目是外包 CRO 主導,自己只是轉述
?? 背調要點:
- 問其是否參與過Type C Meeting準備、Pre-IND溝通、CRL答復等關鍵節點
- 驗證其英文撰寫能力、FDA對其材料是否有正面評價
- 可通過跨國同事、外包CRO顧問進行間接驗證
五、雷區5:“高開低走”型候選人難以融入中小企業文化
很多來自大型藥企或外企的高管候選人,進入初創Biotech后迅速“水土不服”,如:
- 資源少 → 拒絕動手
- 節奏快 → 決策慢
- 管理粗 → 心態散
?? 背調要點:
- 深挖其在“小團隊”或“資源有限場景”下的表現
- 是否有帶“0到1”項目的實績,而非“接盤型”成果
- 探索其真實動因:是戰略轉型?還是被動離場?
六、背調建議:構建“三位一體”的高管驗證法
路徑 |
內容 |
建議做法 |
?? 第一視角 |
候選人本人敘述 |
以STAR法則細化關鍵項目背景、角色、結果 |
?? 第二視角 |
上下級/同事反饋 |
建議進行3人以上深訪,包含不同職級 |
?? 第三視角 |
項目/組織外部驗證 |
如FDA公開數據庫、投資人、合作CRO、行業KOL等 |
七、獵頭特別建議:建立“醫藥高管畫像模板”
為避免高估或錯配,建議獵頭公司建立一套內部使用的“高管畫像模版”,包括:
- ? 項目主導權評分(主導/協作/外圍)
- ? 跨部門溝通能力等級
- ? 帶團隊與授權風格
- ? 醫政/注冊/FDA溝通實戰經驗等級
- ? 創業適配性指數(執行/資源/文化/節奏)
這類結構化模型將大幅提升獵頭背調效率與客戶信任感。
背調不是核實簡歷,而是揭示“真實決策價值”
對于醫藥企業來說,高管不是管人,而是決定企業產品能不能上市、融資能不能順利完成、臨床能不能推進的關鍵變量。
作為獵頭,不只是要找到他們,還要看清他們、判斷他們、驗證他們是否能帶領企業穿越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