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近年來,中醫藥產業在政策、資本和國際化多重加持下蓬勃發展,國家大力推動“中醫藥振興工程”“岐黃學者計劃”,但真正能落地轉化、推動產業創新的中醫藥高層次人才,仍極度稀缺。
尤其是具備“中醫傳承背景”的研發者、臨床專家、產品負責人,其能力評估極為復雜:履歷非標準化、表達非結構化、成果非數據化。
這類人才,不能靠簡歷選、也不能靠流程控,獵頭要“聽得懂行話,辨得出傳承力”。
一、什么是“非標中醫藥人才”?
他們常見于以下幾類場景:
- ? 曾為名老中醫學術繼承人或門徒,未必有博士文憑;
- ? 具備多年民間臨床經驗,擁有自有驗方或獨特技術體系;
- ? 從醫院系統走出,具備較強科室管理或中成藥轉化能力;
- ? 在中醫藥創新企業中擔任核心產品研發負責人;
- ? 擅長辨證論治,但不擅長PPT或英語匯報;
- ? “說得出經驗”,但“寫不出論文”。
二、傳統人才評估邏輯,在他們身上失效了?
是的。中醫藥傳承人才往往存在以下**“三低”特征**:
1. 學歷偏低
許多核心中醫人才非碩博出身,學歷不具備“亮眼敲門磚”作用。
2. 履歷不規范
簡歷可能只有幾行字,經驗描述缺乏企業常用KPI指標,且路徑跳躍。
3. 語言表達“非現代管理體系”
他們往往更擅長講“病機”、“臟腑氣血”、“經驗傳授”,不容易被標準HR面試話術“拿下”。
三、獵頭如何“讀懂”中醫藥傳承型人才?
?? 1. 不看頭銜,看源流
- 他跟過誰學?
- 所屬哪個流派?
- 是師承體系、科班教育還是臨床門診出身?
?? 推薦做法:用**“中醫門派圖譜+傳承路徑梳理表”**,構建他與中醫體系之間的聯系。
?? 2. 不看論數量,看案例積淀
- 是否有真實臨床療效案例?
- 是否掌握了獨特的復方或“家傳方”?
- 有沒有形成系統的診療模式?例如:一套完整的辨證 + 治則 + 藥物邏輯。
?? 推薦做法:鼓勵候選人講述具體病例,“以案說能”。
?? 3. 不看產品數量,看轉化潛力
- 曾參與哪些中成藥、保健品、外用貼劑、院內制劑的開發?
- 有沒有從“臨床經驗”到“注冊申報”再到“產業投放”的全過程經歷?
- 對中藥材道地性、提取工藝、成分穩定性是否有研究?
四、怎么識別“偽傳承者”?獵頭避坑指南
在中醫藥人才“供不應求”背景下,魚龍混雜,一些候選人存在虛構經歷、夸大療效、甚至偽造師承關系等情況。
?? 風險排查建議:
維度 |
驗證方式 |
師承背景 |
可通過公開的“全國中醫藥高等教育數據庫”“岐黃學者公示名單”進行查驗 |
產品參與度 |
要求提供所在藥廠的研發立項材料、注冊批件信息 |
臨床能力 |
參考其是否在三甲中醫院有固定門診,或是否入選“名中醫工作室” |
獲獎/榮譽 |
是否為國家級/省級,避免混淆“協會獎”或“民間表彰” |
五、如何說服中醫傳承人“跳槽”?
許多中醫藥傳承人對“企業化、商業化”存在疑慮,不輕易換崗。獵頭要懂得“中醫式談判邏輯”。
? 有效溝通路徑:
- ? 強調使命:“這個崗位能讓你的療效和方子影響更多患者”
- ? 講資源對接:“平臺能幫你形成標準化、做注冊,真正保住技術”
- ? 說明傳承價值:“企業可以設立以你名字命名的專家工作室”
- ? 尊重表達方式:允許他們“講故事”“講經驗”,不是逼著講KPI
六、中醫藥行業“非標崗位”未來趨勢
方向 |
典型崗位 |
中醫IP化 |
主打特色療法的中醫館館長、直播中醫導師、專家共創品牌主理人 |
產品化路徑 |
中藥新藥項目負責人、院內制劑轉化專家、中藥大健康配方專家 |
數字化能力 |
AI中醫知識圖譜構建者、中醫語義標注專家、中醫藥數字文獻整理者 |
國際化 |
熟悉WHO藥典、中國-歐盟藥典協調標準的注冊顧問人才 |
中醫藥傳承人才,是獵頭圈最后一塊“價值洼地”
當所有人都在卷博士、卷外企履歷時,能聽懂一位中醫老專家的“行話”、能判斷一套方子的價值、能用獵頭方式促進“師承轉化為產業”,你就站在了“獵頭+中醫”這條垂直賽道的入口。